发布时间:2021-04-19 09:29:11 来源:南部交建
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
近年来,党中央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谋篇布局,从“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”“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”,到审议通过《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再到“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”“打造集约高效、经济适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”“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”等,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要思路。在乡村建设行动中,一方面,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补齐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,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、农田水利、农村饮水、乡村物流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水、电、路、通信、广播电视等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,逐渐形成与乡村功能匹配,与城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,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。另一方面,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5G网络、天然气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数字乡村、清洁乡村建设,为乡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、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。
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,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。”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坚持实用化原则,尊重农民意愿,根据农村实际,因地制宜加快推进。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。实行垃圾分类,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,关系节约使用资源,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、转运、处置体系,重点加强乡镇垃圾中转站、村庄垃圾收集设施建设,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服务功能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处理,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。鼓励探索“互联网+农村生活垃圾治理”模式,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智能化、精细化。二是因地制宜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,乡村自然地理条件、经济发展水平、风俗习惯等不同导致了农村厕所改造的复杂性,应结合乡村特点,因地制宜选择厕所改造模式,分类推进,要充分考虑厕所与住宅的配套性,与农民生活习俗的适应性,切忌生搬硬套一个模式,确保改造后的厕所方便、实用。三是稳步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统筹考虑农村自然地理条件、人口规模及密集程度、经济支撑能力、生活习俗等因素,按照“先易后难、先点后面”原则,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加快城镇周边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,实现与城镇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无缝衔接;对距离城镇较远,人口相对集中的规模村庄,探索建立小型实用的管网收集与集中处理系统;对村民居住相对分散、集中收集污水较困难的村庄,探索采取单户或联户的分散式处理模式,建设低成本、低能耗、易维护、高效率的污水处理设施,有效提升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水平。
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
当前,城乡发展仍有很大差距,一个突出表现是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,必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下沉,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数量,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,实现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同步发展,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、制度并轨,不断增强乡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实现乡村教育优质普惠,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,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,完善以城带乡、整体推进、城乡一体、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机制,加快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,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,提高特殊教育服务水平,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,提升乡村教育水平;推动城乡医疗社保一体化发展,统筹城乡医疗资源,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、资源下沉,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,鼓励城乡联合建立医疗共同体,积极发展远程医疗,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.加快推进城乡医疗、养老、低保等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、制度并轨,充分发挥社保对保障人民生活的兜底作用。农为邦本,本固邦宁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,乡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和社会实践,经历了从乡村建设运动到乡村建设行动的百年发展、演进历程,并成为完善乡村振兴战略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确保基本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路径选择。谋划好“十四五”时期乡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,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,更要强化执行力,各地要久久为功,努力积小胜为大胜,让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涌现出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。